不,這絕對不是偷窺,而是見證歷史的作業,是在做學問。
對作家而言,焦點也是最重要的事:有了前兩個要素(主角的內心問題與主題),讀者才有辦法斷定接下來的事件(情節)會朝什麼方向發展。「主角內心的問題」的這個元素可以被視為故事的源頭,它是來自於上一章提到的某個東西:故事的問題,也就是主角的目標。
通常來講,主題取決於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方式,在故事的世界裡,什麼是可能、什麼是不可能,都要靠它來定義。如同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.達馬西歐說明的,我們就是以此種模式來進行文學創作。接著讀者將能從故事中看出「主角在歷經千辛萬苦後能否成功」,這端視作者想表現的主題是什麼,而不是取決於主角有多厲害。每當我們的真實生活遭遇棘手的情境時,我們的大腦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各種資訊。事實上,主題可以被濃縮成兩個極為簡單的要點: 對於「身為人類該遵守什麼行為準則」的這個問題,故事提供了什麼解答? 從故事可以看出人類如何面對他們無法控制的情況? 從角色的種種行徑可以看出故事呈現的是什麼主題,還有作者對於人性的各個面向有何看法,例如忠誠、猜疑、勇氣與情愛等等。
這是故事往下發展的動力。你的重點是什麼? 主題通常反映出故事所傳達的訊息,每一個作者都想透過故事傳達訊息,而且從第一頁就開始了,但這不表示一定要用那訊息來對讀者進行疲勞轟炸。不過捻匪大都是貧農出身,他們在土壤貧瘠、寒風刺骨,以及因水利系統年久失修而導致洪澇頻仍的惡劣環境中苟活。
有時,還會支付銀兩或鴉片權充「保護費」。一八六八年八月,官軍在山東歷經一番激戰終於戰勝,盡屠被圍困的捻軍殘部,清廷前往太廟、武廟祭天。此時,重新整軍的捻匪就能以帶矛步兵、攜劍騎兵的優勢兵力打擊官軍。隨之而來的災難讓捻匪的聲勢坐大
若干捻軍與白蓮教團體、「八卦教」教眾或三合會彼此掛勾,有的則是與靠販運私鹽營生的鹽梟互通一氣。不過捻匪大都是貧農出身,他們在土壤貧瘠、寒風刺骨,以及因水利系統年久失修而導致洪澇頻仍的惡劣環境中苟活。
曾國藩在收復南京城後加官晉爵,而李鴻章的穩固仕途也是建立在敉平叛亂的功勳之上。此外,也有其他村莊市鎮自行構築防禦工事,以逐退叛亂團體,故在淮河以北,各式鄉勇縱橫交錯。文:史景遷(Jonathan D. Spence)內部危機捻亂一般把捻亂爆發的時間定在一八五一年,即太平天國正式宣布成立的同一年,但究其濫觴實可追溯至一七九○年代流竄於淮河以北的盜匪,特別是在山東西南、江蘇西北、河南東中部與安徽北部的數省交界地帶。他們使用購自洋人的來福槍與西式大砲,在北方水域開始部署砲艇。
有時,還會支付銀兩或鴉片權充「保護費」。李鴻章受到清廷的不次拔擢,加封太子太保銜。雖然張樂行後遭僧格林沁凌遲處死,但其他捻匪酋首很快就取代張樂行的地位。此時,重新整軍的捻匪就能以帶矛步兵、攜劍騎兵的優勢兵力打擊官軍。
李鴻章將政治生涯平步青雲歸於曾國藩的提攜,因其年輕時擔任過曾國藩的幕僚。故曾國藩在剿捻時就只能倚重同僚李鴻章麾下的軍隊,此時李已位兩江總督要津。
擁有防禦工事的村莊會與鄰近的捻軍城寨訂立「和平條約」,約定互不侵犯。李鴻章在剿捻之初也曾遇到類似僧格林沁或曾國藩所經歷過的逆境。
捻軍經常採取嚴酷的堅壁清野戰略,把官軍誘入寸草不生、住屋船舶盡毀、水井已用石頭封死的地方。另外有外國武裝戰艦——其中有兩艘戰艦名為「孔夫子號」(Confucius)、「柏拉圖號」(Plato)——在山東沿海往來巡邏,防範捻匪逸逃,威脅到因《天津條約》、《北京條約》條款而蓬勃發展的貿易活動。但在十九世紀的前半葉,捻匪的數量或勢力均日益坐大。按中國人的標準,淮軍的餉銀十分優渥,且忠於李鴻章及麾下諸將的指揮。曾國藩歿故於一八七二年,生前他並沒有多少時日享受崇榮的地位,但李鴻章卻配享高壽。一八五六年,張樂行被公推為「盟主」,建號「大漢明命王」。
除非曾國藩能籌謀周詳,在江蘇、安徽、河南與山東四省建構軍事據點,並加強主要河道、運河的防禦工事以運送糧秣,否則無法徹底剿滅捻匪。此計畫還需挖掘運河、溝渠,以阻擾捻軍的騎兵活動,並以籠絡政策與甄選新的村長等手段,有系統地爭取各方村民作為後盾。
一八六八年八月,官軍在山東歷經一番激戰終於戰勝,盡屠被圍困的捻軍殘部,清廷前往太廟、武廟祭天。地方鄉里雖然透過成立鄉勇,構築城牆,編組巡邏等方式護衛桑梓,但捻匪依然能襲擊鄰近村莊,掠奪農作物、搶劫鹽商的運輸船隻、綁架富裕地主,甚至劫獄以救同夥。
李鴻章能穩定供給曾國藩所需的軍餉,而曾的兵勇大都徵募自安徽,以流經皖北的河流為名的「淮軍」,但這支軍隊卻未能完全聽命於曾國藩。李、曾兩人的政治生涯不僅錯綜糾結,還各自指揮一支軍隊。
捻匪畫分為五大「旗」,分別以不同的顏色命名,而每一旗則是由各鄉里間同姓的叛亂者組成。捻軍中有許多人是騎兵,又擁有槍械,所以得以切斷京師和包圍南京城的官軍之間的聯繫。此時,捻匪的組織形態也更趨緊密:一八五二年,十八股捻軍的首領公開推舉皖北大地主、販賣私鹽為生的張樂行為共主。Photo Credit: 時報文化捻軍中能打仗的可能只有三萬到五萬不等,但他們造成的影響卻與人數不成比例。
捻匪之中,約百分之二十的人無法成家,致使他們無以寄託、行蹤不定,不論何時,均得以嘯聚結黨,流竄各地。「捻」這個字在中國亦眾說紛紜、莫衷一是,或因他們有時候會採用的軍事偽裝而得名,或指在夜晚搶劫民宅時捲紙作為照明的火把,或者僅指賊匪飄忽不定的作亂形態。
當地普遍殺女嬰的風氣使得性別比例嚴重不均。在淮河以北,捻軍構築厚城,挖掘深壕,並配備大砲防守,建立許多根據地,使他們的軍隊在蹂躪村莊後得以撤退至安全地帶。
往後三十載,李鴻章儼然是中國權傾一時的宰輔。一八六五年,捻軍正是利用這種作戰策略,誘使僧格林沁的軍隊在江蘇、河南與山東三省之間疲於奔命,最後僧格林沁誤中埋伏被殺,所部也大多遭殲滅,捻匪奪取逾五千匹的戰馬。
他們成功發展出一套游擊戰略,得以自官軍的攻擊中全身而退,官軍最後兵疲馬困,並受制於地形而逐漸割裂為小單位。一八五五年,太平天國占據南京兩年後,黃河水位暴漲,沖垮開封一帶的主要河堤,造成黃河改道,轉向山東半島北岸灣口出海。於是朝廷將兩人職務對調,由李鴻章出任剿捻統帥,曾國藩轉任兩江總督。誠如李鴻章的敘述:「賊蹤飄忽,我軍與為躡逐。
這次職務對調凸顯了權柄流入地方團練將帥手中後,形成的政治新格局的複雜性。不過此一戰略部署未竟全功,因為四省巡撫無法通力合作,加之南京城收復後,曾國藩即解散不少湘軍精銳之師。
捻軍總是有辦法突破封鎖線逃逸,甚至還往西北流竄,遠抵陝西,而進到西安、延安。隨之而來的災難讓捻匪的聲勢坐大。
」然而漸進、穩健的消耗戰,導致分裂的捻匪於一八六八年全面潰敗。一八五一年後,江蘇以北爆發嚴重洪災,使原本的艱困生活雪上加霜,依附捻軍的百姓大增,其勢力急遽成長,被朝廷視之為叛亂
本文由不稂不莠网发布,不代表不稂不莠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03xpb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xqu/3.html